北京冬奥会,是2022年的一件大事。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热情而又笃定:“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 1月4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继2017年、2021年之后,总书记新年首次考察再次聚焦北京冬奥会。这也是他第五次实地考察冬奥筹办工作。这一次的考察内容,在“筹办”之外还加了两个字——“备赛”。考察当天,正值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个月之际。 总书记此行看了什么?关注了哪些主题?释放了哪些信息?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 △1月4日考察点示意图 看场馆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速滑馆考察。 △国家速滑馆从空中俯瞰呈马鞍形,冬奥期间承担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产生14块金牌,是冬奥会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单个场馆。(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国家速滑馆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冰丝带”。它通体晶莹,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幕墙外有22条高低盘旋、环绕飘舞的“丝带”。 “冰丝带”的另一重寓意,是速滑选手滑行于冰面,像丝带一样轻盈。 △“冰丝带”由晶莹剔透的超白玻璃彩釉印刷,平均每条丝带长约620米。这是“冰丝带”样板。(总台央视记者王鹏飞拍摄) △ “冰丝带”屋面索网结构采用国产高钒封闭索,是世界最大的索网体育馆屋面。这是屋面索样板。(总台央视记者韩锐拍摄) 场馆建设是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中之重。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时,曾特别强调场馆建设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 “冰丝带”可以说是这些特色的集大成者。 △2019年,“冰丝带”分别荣获中国制冷北极熊奖和中国钢结构金奖。(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告诉《时政新闻眼》,为了打造“最快的冰”,“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冰面下铺有无缝不锈钢管,钢管中流动的液态二氧化碳能保证冰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温差越小,冰面越平整,硬度越均匀,利于滑行。 “冰丝带”是全球首个采用这项制冰技术的冬奥速度滑冰场馆。 △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冰丝带”的冰,因科技而智慧。 近1.2万平方米的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技术,未来可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制冰,能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群众性冰上运动,完全满足了总书记提出的“一些场馆要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