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6月10日电 题:“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纪实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张音 “四川我来过多次,不少地方都走过。天府之国,真是一个好地方。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再来这里看看。” 6月8日,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 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第二次到四川考察调研。 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宜宾市三江口考察,听取当地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等情况汇报。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一天时间,自眉山至宜宾,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就业问题,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一路调研,一路思索,指明方向,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都是拼来的。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勇往直前,更上一层楼。” “新的征程上,我们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我一直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迎接挑战、接受考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推着国家往前走,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希望田野 美丽乡村——“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成一件” 芒种刚过,正值水稻拔节生长之时,“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沃野上,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刚好是农忙时节,这次到南方看看水稻田。”8日上午,四川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岷江之畔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两个月前,赴海南考察,第一站就看了三亚崖州湾的种子实验室。 这一次,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从育种环节来到试种阶段。 眼前的高标准农田,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100多种水稻在这里试种、比较、筛选、推广,以良种为丰产打下坚实根基。 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这是8日上午,习近平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考察,了解水稻试验育种和种植推广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顶着烈日,总书记走进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 “现在苗情怎么样?” “从单株分蘖数来看,已经表现出高产的特征。”农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告诉总书记。 “高产能达到多少?”总书记问。 “这里最高亩产900多公斤,平均680公斤。” 马均告诉总书记,近年来村里通过流转耕地集中起来,把村民组织动员起来,培养了200多个种粮大户,调动了他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 “这很好!你们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粮食增产主要还得靠他们。”总书记称赞道。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能实现藏粮于技,中国碗装中国粮食。”马教授信心满满。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你们从事这项工作很辛苦,出成绩也是长周期的,日晒雨淋,淡泊名利,贡献非常大。咱们国家能够丰衣足食,农业专家功不可没。” 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 稻田尽头,是一片片粉花碧叶的荷塘、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居。 总书记步入村庄,一边走一边察看村容村貌。 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项明确要求正是“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眼前的荷塘内,蕴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巧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