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时政特稿丨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土特产”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2-21
摘要:“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

“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专章部署,重点在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联农带农等方面下功夫。

“土”,从一方水土中找乡土资源;“特”,打造特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产”,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来建产业,打通产业链条。

“土特产”三个字,大有文章可做。

时政特稿丨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土特产”

延安的苹果为什么这么红?

“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

2022年10月,在陕西延安南沟村果园,习近平总书记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

正值金秋,果园一片丰收景象。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时政特稿丨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土特产”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沟村考察。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从东北平原到黄土高原,从水田、旱田到山地,不同气候、土壤、水源孕育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因地制宜,保护好土特产的“土味”,农产品的竞争力才能强。

时政特稿丨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土特产”

△2022年10月,果农在延安市洛川县阿寺村一处果园采摘。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

形形色色的农副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乡村很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

做好“土”字文章,不仅靠打造特色农产品,还可以打开视野,用好乡土优势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

时政特稿丨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土特产”

“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考察了解螺蛳粉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情况。

总书记点赞的柳州螺蛳粉,正是依靠特色口味,抓住了大家的胃。

时政特稿丨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土特产”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螺蛳粉生产情况。

螺蛳粉所需的竹笋、豆角、木耳、花生等配料,原材料就来自柳州农村地区。在广西柳州,米与螺的结合由来已久,起初只是当地人饱腹的日常饮食。近年来,凭借独特的味道,这碗小米粉迅速“出圈”,从路边摊变身“网红”食品。

在“特”字上做好文章,重在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打造特色、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一方面,要弄清本地家底,哪些有优势、需发挥,哪些有潜力、可培育。另外,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

时政特稿丨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土特产”

△2023年2月8日,工人在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一生产车间包装产品。

很多农产品最初的产值都不大,但恰恰越是小体量的时候越要做精,赢得口碑。

“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央一号文件给乡亲们吃了“定心丸”,增添更多信心。

时政特稿丨中央一号文件里的“土特产”

在山西大同,黄花种植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考察调研时,一下车就直奔田间,深入了解当地黄花产业发展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Copyright © www.dldaj.com 大荔县新闻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粤icp备10021497号-9

站务联系QQ :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