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刚安全顺利出舱。 在太空过大年的王亚平向祖国和人民送上祝福。 叶光富在核心舱内工作的场景。 4月16日9时56分,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风着陆场戈壁滩上,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开舱手面带微笑,打开舱门:“神舟十三号乘组,欢迎你们回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向迎接他们的人群挥手致意。 这片广袤无垠的沙漠戈壁,见证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出征与凯旋。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东风发射场发射升空。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 目前,3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正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进行飞行后恢复。4月17日晚,王亚平发了凯旋后的第一条微信朋友圈:“感谢你们的日夜陪伴,回到地球回到家的感觉真好!” 神舟十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美收官,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突破 在浩渺的太空中,神舟十三号乘组创造了许多“首次”,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航天纪录。 航天员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进行了为期最长的“太空出差”。 驻留太空,困难不小。空间站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左右的近地椭圆轨道上飞行,航天员所处的环境是微重力、高真空、温度高低交替,还有空间辐射。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这意味着空间站要频繁感受冷热交替,最高温度达到200摄氏度,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20摄氏度。 翟志刚坦言,在这次飞行任务中,最具挑战性的是长达6个月的在轨驻留,“长时间的失重飞行,会导致我们肌肉萎缩、骨钙流失,长期狭小密闭环境,会让我们的心里产生孤独感、烦躁感。”为此,每位航天员每天需锻炼约两个小时,并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2021年11月7日,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翟志刚时隔13年再次出舱,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在舱内的叶光富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出舱后,翟志刚说:“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王亚平接着说:“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叶光富说:“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航天员的话传至地面控制中心,引来工作人员阵阵笑声。神舟十三号“三人组”还因此获得了“感觉良好乘组”的昵称。 约6.5小时后,航天员圆满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出舱活动既定任务。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后,与舱内的叶光富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 此次“太空出差”,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写福字、贴春联、挂灯笼……虎年春节,中国空间站里喜气洋洋、年味十足。 1月31日,农历除夕。航天员通过视频向祖国和人民送上祝福。翟志刚展开一副对联,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王亚平身着喜庆的服装,祝福伟大的祖国“福虎生旺、繁荣富强”。叶光富手持“福”字,祝愿全国人民“新春愉快、阖家幸福”。 过年少不了吃年夜饭。在太空中,航天员能吃到三种馅的饺子——猪肉白菜馅、鲅鱼馅、黄花菜馅。王亚平拨动勺子,饺子慢悠悠飘进嘴里。叶光富把饺子轻轻抛起,一口咬住。翟志刚努嘴一吸,咽下小水球状的汤汁。 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 历练 航天员在太空中每一次自信的微笑、每一个娴熟的动作,背后都是巨大的努力与付出。 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航天员挥动鲜艳的五星红旗,迈出中国人在茫茫太空中的第一步。2008年9月27日,这清逸飘然的一步,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位航天英雄——翟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