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市朝阳区东二环辅路慢行系统升级改造之后设置的自行车优先标识。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自从有了新能源公交,城市噪音小了,乘客体验更加舒适;在福建省厦门市,通过设置人车分流等候区,“行人、单车路口相挤”等难题迎刃而解;在广东省广州市,市民搭乘顺风车,已成为城市出行新潮流…… 为推进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始终坚持做能耗排放“减法”、做低碳交通“加法”,积极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着力改善绿色出行环境,聚焦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人们对选择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如今,绿色出行之路,中国越走越宽阔。
性能优、政策好—— 新能源车加速推广 当减污降碳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优势自不待言。近几年,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着手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大力调整运输结构,取得显著成效。 “车辆一次性充满需要53千瓦时电,能行驶400公里,差不多能满足一周的通勤。”家在贵州省贵阳市的李宇楠日前购买了一辆长安逸动EV新能源汽车。他表示,换了新车后,在城区日常使用并不会有里程焦虑,而且低廉的使用成本也令他感到满意。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4倍,市场占有率达19.3%。截至去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 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升温的背后,是业内企业强化技术攻关的持续探索。电池突破零起火技术、打造“七合一”智能整车域控制器……以长安新能源汽车为例,在新能源领域,其已构建行业领先的研发能力,累计突破核心技术400余项。 “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对加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公司也获得了不少直接实惠。”长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共收获三大利好:一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财政补贴。二是免征购置税、减免车船税。三是政府给予科技研发专项资金支持,鼓励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性能。 在中小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意愿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汽车刚买回来,供电公司就上门指导我用手机报装充电桩,第二天就完成了接电。”4月中旬,家住湖北省鄂州市葛店镇的吴鹏体验了一把“快捷服务”。 为更好服务新能源汽车车主,国网湖北电力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升服务辖区社会能效水平,今年1至3月,新投运充电站42座、充电桩212台,改造升级充电桩174台。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286.4万台,同比增加62.9%。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蕴认为,随着充换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消费有望保持快速发展趋势,助力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 “公共交通优先”无疑是践行绿色出行的重要方式。如今,不少地方还着力提高新能源城市公共汽电车比率,合理布局建设充换电设施。 今年以来,临沂市不断改善新能源公共汽车服务设施,方便群众出行。临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增的新能源公交车具有电耗更低、续航里程更长、噪音小等优点,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城市环境污染,还能为广大乘客提供舒适、安全的绿色出行服务。 “现在的新能源公交车太方便了,车内空间宽敞、环境整洁,行驶也比原来的公交车更平稳。”山东省临沂市市民刘雨晴说,新能源公交车是一项为老百姓办的实事、好事,为政府点赞。 交通运输部印发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领域新能源车占比分别达到72%、35%和20%。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下一步,要继续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稳定运行,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协同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方式多、效果强—— 数字技术深度赋能 近年来,基于绿色共享理念,在数字科技支撑下,中国城市交通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面作用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