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3日 06 版)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科技人员在监测“天问一号”探测器工作情况。 2021年9月20日,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坚持自立自强,航天科技成果丰硕(谱写新篇章) 本报记者 冯 华 余建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重大工程成就举世瞩目。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航天发射能力显著提升,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突破,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深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今年4月24日,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七号和小行星探测科普试验载荷创意设计征集的获奖名单。“中长期月面微型生态循环系统实验”“月球永久阴影区‘人造冰花’观测仪”“探秘小行星上的漩涡规律”……来自全国各地青少年的创意设计承载着航天梦想,飞向更深更远的广袤宇宙。 梦想的种子植根于实践的沃土。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自立自强取得众多创新成果,脚步越走越远、成果越来越丰硕、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家高科技创新标志。2016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国航天日,不仅是航天人的节日,也成为激发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广泛参与的重要平台。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逐日,我国太空探索范围更深更广,深空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探月工程三步走完美收官,开启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怀揣1731克月壤的嫦娥五号稳稳降落。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顺利完成。“月球探测是国际宇航界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站,也是中国航天界深空探测领域的首选站。”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国家航天局原局长栾恩杰院士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探月工程不断创新突破。嫦娥二号成功实施图塔蒂斯小行星飞越探测;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完成月球表面巡视探测;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传回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为后续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火星探测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启航。2021年5月15日,经历了4亿多公里的飞行,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成功着陆,留下中国印记。截至今年5月1日,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在火星表面工作342个火星日。以火星探索为起点,我国在深空探索领域已确定了下一个方向,木星、土星等更遥远的行星,都等待着我们探索。 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实现太阳空间探测零的突破。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羲和”探日实现破冰之旅,“夸父”计划将研制、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对太阳进行科学观测。对于太阳探测计划的后续发展,中国航天也设计了分步实施的“三步走”计划,为太阳探测贡献中国方案。 载人航天迈入新阶段,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这是一个载入中国航天发展历史的重要时刻。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执行一系列重大飞行任务,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