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找您谈了大概半个小时,您就答应了?” “对,没什么可犹豫的。” 20多年前 一位大学教授选择走下讲台 投身到一项当时还充满未知的事业中 他说 这是时代给的机遇 他是周建平 负责统筹航天员、载人飞船、空间站等 全部14个系统的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新华社记者张扬专访了周建平总师。作为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周建平为记者讲述了很多动人故事——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引人入胜,还有的令人期待。 “原本,我们计划做三个空间实验室。” 周建平告诉记者,在建造空间站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计划发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三个空间实验室。 “国家批了的,按理说我们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做,有什么不好?”周建平说,当看到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研制进展较快时,一个想法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中:把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进行关键技术验证的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两个任务合并。 当想法变为现实 一下省了好几十个亿 这样的创新跨越 在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历程中 并不鲜见 周建平说,作为总设计师要管好全局,把握好整个系统的重大路线和方案选择,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根据研制工作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优化,保证高质量发展。 “建站为应用,我们还不到歇口气的时候。” 10月31日,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组合体的最后一部分——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 周建平说:“我们一直在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努力,就是为了走向今天,今天终于到来了。” 当被问到是否可以歇口气时,周建平回答,今后空间站的应用和运营,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去完成,我们应该永远不满足。 “原来需要8吨物资,现在只用400公斤。” 周建平介绍,中国空间站在技术应用上有很多亮点,再生生保技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之一。 “以前如果是三个人的乘组,大概这一年要8吨物资,而现在只需400公斤——95%的补给都是我们通过可再生的办法获得的。”周建平说。 周建平坦言,在空间站再生生保系统中,尿处理技术曾是最难攻关的。 “尿里含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具有腐蚀性,而且把尿净化成水,喝起来又会是什么感觉?”周建平说,通过技术人员不断地对标、攻关,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 周建平说,总设计师应该做好创新这件事情。“你要相信我们的技术人员有无穷的创造力。” “下一步,把人送到月亮上去。” 对于大家关注的载人登月话题,周建平总师也给出了一个时间:2030年以前。 难度是有的,挑战是有的,但周建平说,中国载人登月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