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在陕西西安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互联网+革命文物”教育体验中心,青少年通过VR(虚拟现实)设备线上参观革命旧址。 陕西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丰富的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遍布三秦大地。 《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本次立法有哪些亮点?将产生哪些积极的作用?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注重保护利用 留住文化根脉 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滚滚延河水,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据统计,陕西省革命文物类型齐全、数量众多、序列完整、等级较高、内涵丰富、覆盖全省,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41处、各类革命纪念馆76座、收藏革命文物41226件(套)。 “这些革命文物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生动教材。”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庄长兴表示,《条例》的出台对充分发挥革命文物重要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激发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怎么立好这部法?必须带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 “在之前陕西省的相关革命文物保护法规中,对保护范围、管理手段、展陈方式等的规定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很好体现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要求。”陕西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王占峰说,立法要解决认识不统一、挖掘不深入、管理不规范、展陈效果不佳等问题,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与传承利用提供法治保障。 2022年4月,《条例》起草工作启动后,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立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和专家组,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安排细化立法工作、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并赴省内外开展立法调研。 “书面征求22个省级相关部门和10个设区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建议,发送全体省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通过省人大官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并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听取行业和法律专家意见。”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充分调研和研究各方意见基础上形成了法规文本。 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条例》。此次立法立足文物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对革命文物概念、范围、保护原则、传承利用、区域协同、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作出了系统性的制度安排。 “既坚决贯彻党中央最新要求,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和基层实践需求。”陕西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田文平表示,《条例》更好地赋予革命文物时代特征,有效解决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促进革命文物调查认定、分级分类管理、有效传承利用、区域协作协同等高质量发展,并注重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后半篇文章”,弘扬好红色文化。 用好革命文物 讲好革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陕西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游客们认真聆听革命文物故事,不时与讲解员进行交流,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里感悟红色力量。 西安培华学院大四学生刘倩每年都会到革命旧址参观学习,她动情地说:“青年强,则国家强。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奋发图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托本地革命文物资源,坚持价值引领,突出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 “国有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应当免费向公众开放。” “鼓励依托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方式……” ………… 这些《条例》的规定,着眼于用好革命文物这一载体,更生动、更具体、更鲜活地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充分发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展现时代价值的教育功能,更好融入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