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FT中文网的温馨提示:如您对更多FT中文网的内容感兴趣,请在苹果应用商店或谷歌应用市场搜索“FT中文网”,下载FT中文网的官方应用。 惊悉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先生不幸逝世,深感悲恸。一幕幕往事在脑海中浮现,虽时光荏苒,多年过去,但画面依然十分清晰。 笔者第一次知道厉以宁这个名字大约是在1980年代初期。那年在北京逛书市,读者、游人如织,行色匆匆,似乎都急着赶往下一个售书展台,只见很多人手上都拿着一本《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当时笔者根本不知经济学为何物,只是好奇这么多人买了同一本书,难道他们都是学习经济学的吗? 当时并不知道,正是这本书将自己带入了经济学领域。后来考研究生,许多学校推荐的参考书目中都提到这本书,就这样,为了备考,笔者认认真真把这本书读了下来。 1990年代初,笔者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由于清华北大距离很近,在大概一年多的时间里,只要有空,我就骑车去北大。这期间,完整地旁听过厉先生开设的两门课程:《国民经济管理学》和《国民经济运行专题》。听课的动力,一是闻名已久,缘悭一面,想获得耳提面命的机会;二是,周围很多人都说他的课讲得很精彩,若有机会,不去听听岂不可惜?于是,笔者找到了厉老师上课的时间和地点,每周都准时来到教室。 现在回忆起来,这是笔者学生时代听过印象最深,也是受益最大的课程。厉老师课的信息量非常大,用茅塞顿开来形容并不过分。他一会提到中国经济的现状,一会又提到欧洲的情况,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拜占庭等等,中西贯通,众横交错。信手拈来的例子不仅生动,而且有助于理解相关概念,让知识融会贯通。有时他会一改往日的衣着,突然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出现在教室,称上课前刚刚接受过外国媒体的采访,有时又提到上周去某地视察,旋即引来一片笑语,估计听众对“视察”一词有些联想。后来得知,厉老师当时在全国人大任职,需要经常在全国各地实地考察,以获得真实的经济情况。也因此,他的课总是包含着大量的一手信息,有些甚至闻所未闻,绝不是媒体唠叨的东西。偶尔,他在课上会透露一些拟议中的“大动作”。比如,当时海南经济特区成立不久,他建议为鼓励海南的发展,可以在海南试行特殊的货币政策,包括推出“海南元”等。尽管“海南元”最后不了了之,没有了下文,但许多听课同学都为这种大胆的设想感到吃惊。 记得厉老师的课是在一个略有年代感的阶梯教室进行的,每次都挤满了学生,能提前占座是最好的,否则到时就只能坐在台阶上或找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站着听课。课间,我会与其他同学挤到厉老师身旁,自己提问或听老师回答问题。很快,我发现听他课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年龄差距很大,一些学生看上去更像老师,不仅如此,学生的教育层次也不一样,有在校本科生、硕博研究生,还有全国各地的进修生,而外校来听课的绝不止我一个。有次,厉老师回答面对如此多不同的学生,今后如何考试这一问题,他说考试会是同一张卷,但要求不一样。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回答,也是高明的安排。 了解厉老师的人,都会为他旺盛的精力感到钦佩。要知道(请允许我使用厉老师著述中最常见的三个字),平衡学术、教学、行政以及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厉老师校内外身兼数职,社会活动非常多,如在全国人大工作时,积极推动包括《证券法》在内多部经济领域相关法律的起草和审议。这些活动无疑占用了厉老师的大量时间与精力,但这一时期厉老师著述的发表和出版似乎并未减少。 厉老师的著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专业论文以及出版社推出的学术专著;二是撰写过多部有影响的教材;三是不计其数的译著。早在1985年,厉老师与他人合译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就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除去翻译此类大部头的外国名著以外,厉老师还翻译过一些通俗作品以及数量众多的学术论文,散见于当时的学术期刊以及论文集中。这些著述为当时普及西方经济学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对写出优秀教材的人一直充满敬意,总感觉他们懂得很多,属于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因教材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要平衡且清晰地讲述并不容易。作为研究者或专家,通常只会写自己熟悉领域的文字,而教材所涉内容,就广度而言,远超任何学术论文。如果无法保持内容上的平衡,最终写出的就不是教材而是专著。以笔者陋见,理想的情况是,既能创作出专业的学术论文,又能撰写出专业的教材。要在两个领域比翼齐飞绝非易事。作为普通人,有限的精力,下意识的兴趣驱使,随着岁月的沉淀,极有可能对越来越少的事情知道得越来越多,而这正是成为专家的路径。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目前经济学教科书一般都是由几位知识上互补的人士合作完成,他们各自完成擅长的章节,再统统稿,大功基本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