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FT中文网的温馨提示:如您对更多FT中文网的内容感兴趣,请在苹果应用商店或谷歌应用市场搜索“FT中文网”,下载FT中文网的官方应用。 当前在宏观经济领域,什么数据最热?最近市场上的回答是通货膨胀率,每个人都在紧盯着。 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达到了去年11月以来的最高点,原因是交易员们在抛售美债,背后的理由则是他们预期,美联储为抗击通胀,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推高利率。 尽管经济增长明显不如疫情前,但全球经济有可能保持增长势头,这让各国央行随之调整的货币政策,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为2.9%,2024年将升至3.1%。其中提到,全球对抗通胀、俄乌战争及中国的新冠疫情对2022年全球经济造成压力,但许多经济体2022年第三季度实际GDP增长表现和韧性都强于预期。 然而,今年发达国家可能遭遇经济减速,因为如果劳动力市场紧张、工资压力增加,通胀可能居高不下,为此美联储不得不考虑收缩性货币政策,进而导致经济放缓。在欧洲,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及进口能源价格上涨,导致负面贸易条件冲击,预计经济增速或将触底。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通胀、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FT中文网近期采访了牛津大学李纳克尔学院成员、银行与金融学教授理查德?维尔纳(Richard A. Werner)。巧合的是,维尔纳教授正是最早提出量化宽松(QE)这个学术概念的人。 通货膨胀与经济刺激 FT中文网:现在市场上有声音认为美联储今年会放缓加息,而在其他主要经济体,如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将提高利率,出现对经济不同的看法。作为货币政策的专家,您能给我们的读者一些如何理解这些政策的建议吗? 理查德?维尔纳:我的预测是,未来数月欧洲和北美的通胀率会降低,理由在于银行的信贷创造一直萎缩,经济可能会放缓,这可能不利于股票市场。另外的一点看法是,加息可能也快结束了。 FT中文网:去年第三季度时,我们曾担心世界经济可能在2023年陷入衰退,但现在正如我的同事马丁?沃尔夫日前在《金融时报》发表的观点中所警告的那样,世界经济现在看起来越强健,但央行控制通膨的挑战可能也越大。在您看来,货币政策和政府所希望实现的经济刺激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互关系? 维尔纳:经济增长取决于实体经济的银行信贷创造,这是央行可以掌控的。在生成银行信贷创造方面,政府财政政策不如央行政策重要。对央行来说,这不难,他们的目标应是创造可持续、高而稳定的、非通胀的、无危机的经济增长。 欧洲、北美以及日本央行大多背道而驰,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低效且不稳定,伴有通胀和金融危机。现在,西方央行应该向中国央行学习如何做好工作,因为中国人民银行认识到,经济由银行信贷创造推动。如果银行信贷创造用于消费,消费物价就会上涨。如果银行信贷创造主要用于资产购买,如购买公寓和房地产,就会资产通胀。两者都不可持续。 还有第三种可能,这也是央行应该确保的,即银行信贷创造被用于生产性商业投资,主要是为提高生产力或产生新商品、新服务,提供的价值要高于投入成本。这将带来高速、稳定、可持续的增长,而不会出现资产通胀或消费物价上涨,也不会出现危机。 量化宽松与货币创造 维尔纳教授的著作《日圆王子》曾在日本成为连续六周超过《哈利?波特》的畅销书,这令他感到自豪。1995年他提出“量化宽松”这个概念时,定义为扩大信贷创造,当时是为了应对日本的金融动荡。 量化宽松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其操作由国家的货币管理机构(通常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实体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供给量。央行提高公开市场操作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入国债、房贷债券等证券,使商业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外部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动性。“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指降低银行的资金压力。量化宽松与传统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别,在于所购买的资产数量与风险相对短期国库券都较高。 FT中文网:据说在1994-1995年左右,您第一次提出了“量化宽松”概念。您如何评价各国央行过去几十年中的实践,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 维尔纳:最初提出量化宽松政策时,我之前已经警告说银行系统会破产,银行信贷会收缩,导致经济衰退。这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货币政策的回应。当时日本央行利用窗口指导,迫使银行增加主要用于资产购买的银行信贷,造成史上最大的住房和房地产泡沫之一。1989年,央行将政策转向收紧时,泡沫破裂,资产贷款变成坏账,银行系统瘫痪,造成信贷危机。为迅速摆脱这种情况,我提出量化宽松政策,定义为中央银行从银行购买不良资产(清理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央行从非银行购买履约资产(从而将新的货币引入经济,这在通货紧缩、银行信贷负增长导致经济萎缩时,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