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FT中文网的温馨提示:如您对更多FT中文网的内容感兴趣,请在苹果应用商店或谷歌应用市场搜索“FT中文网”,下载FT中文网的官方应用。 疫情后中国经济如何再出发是一个重要话题。在经历三年疫情后,中国民众感受最大的变化就是经济开始出现明显衰退。笔者身边的朋友不少出现对失业的抱怨以及对房贷的恐惧,因为很多朋友已经出现入不敷出或举债维持的窘境。在上海,此前一铺难求的一线城市核心地段街道店铺随处可见“旺铺出租”的广告,这是近四年来持续出现的现象。面对商品消费的诱惑,人们倾向于观望,量入为出,积极储蓄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况下,吸引外资入局,增强外资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积极预期就显得尤为必要。 外资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质上讲它决定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质量和进程。从最早矗立在广州珠江沙面的白天鹅宾馆(1983年霍英东与广东省政府合资建设的中国首家五星级宾馆)到浦东和外滩街道香港几大家族在中心地段修建的鳞次栉比的物业和商场,再到富士康、苹果、肯德基、星巴克、特斯拉等的入驻,中国改革开放伴随着外资所带来的经营文化的传播和管理理念的启蒙,相伴随的还有就业、税收、区域经济增长等。外资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部分外资对中国营商环境存在不满,甚至在知识产权、中国政府治理环境上一度提出过公开批判(比如中国美国商会报告),但中国开放的市场环境还是对国际资本产生了恒久的吸引力。 不过,疫情三年是外资对中国投资的分水岭(当然也是中国资本对外投资的分水岭),外资出现大量的撤离,一些此前在珠海、深圳、上海深耕十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纷纷撤离,人去楼空。这里自然有来自越南、泰国、马来、印度等新兴投资目的地的竞争这个因素,但“撤资”这样的决策出台是比投资还更具战略性、更加艰难的。无论如何解释,外资撤离中国最大的动力是中国市场赚不到钱,用脚投票的事情,很多不需要解释,尤其针对精明的跨国企业家。 中国的疫情确实成为外资与中国关系的分水岭。外资大量外流的直接后果是就业岗位急剧减少,而就业是民生之基础。一旦长期失业,带来的不仅是社会风险,还有人们对国家发展预期的消极评价。能够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基本是母国的头部企业,这种企业撤资所带来的示范和联动效应是长期的,有一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中国目前经济进入低速增长周期,外资对中国经济重振以及继续推动改革和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主流媒体和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会全国“两会”很关注外资的去留问题,并纷纷支招如何推动稳定外资的工作。 “两会”会期期间的3月6日,中国知名杂志《财经》以“稳外资新政”作为该期封面主题。这反映为孙颖妮主笔的《中国吸引外资新政频出,外企如何重拾在华投资信心?》。文中提出,在渐进式政策型开放实施40年后,中国有条件地转向制度型开放。法治、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工具有利于建立透明、稳定和长期可预期的开放体制,重振外企投资发展信心。其中一些观点特地进行了标蓝(微信传播版)。这些标蓝观点汇摘如下: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对外资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进入2023年,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中国全力拼经济,部分外资在华市场的布局开始加码;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对外资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不只是中央层面,地方层面也纷纷加码吸引外资;《财经》记者注意到,实际上,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稳外资”已经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采访的多位跨国企业负责人均表示,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最齐全的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目前还难以替代;更为重要的是,外资企业不愿意放弃中国巨大的市场;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制造业是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当前,中国在吸引制造业外资方面正加快布局;《财经》记者梳理的信息显示,在养老、医疗健康服务等领域,不少外资企业正在全国各地落户布局。其中还涉及到针对外资企业产业转移的部分评论,而在最后则以“随着外资新政陆续推出,增强外资信心和预期将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头戏”作为结尾。 此外,负责中国对外招商以及外资统计业务的商务部下属外资司在文章《2023年将如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论述了目前中国吸收外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有利因素: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向好;中国市场对外资的“磁吸力”持续增强;政策叠加效应持续显现;跨境往来更加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