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达在向客户演示缝纫机的操作。 卓文夫妇宣传乡村特色旅游。 伊恩(左三)参加村里的疫情防控宣传志愿服务工作。
本报记者 李 纵 广西桂林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青砖瓦房下,伊恩·汉姆林顿正蹲在门前,用手中的工具来回打磨木板,准备装修房子。“我以前在南非是建筑师,理想就是要保护这些漂亮的房子。” 2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伊恩来到阳朔县旧县村,对当地古民居一见钟情,“这就是我想要的那种有小院的宅子,很可惜当时已经租出去了”。伊恩带着遗憾离开,此后虽在多个城市辗转,心里却依然挂念着这片古色古香的老宅。 2009年底,伊恩再次来到阳朔。这次他定居在旧县村,租下老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还原古建筑面貌,恢复桂北民居的传统模样。 伊恩在将古民居打造成精品民宿的过程中,与当地村民共同见证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当时旧县村的旅游并不发达。“我2009年到旧县村时,村子里几乎没有年轻人,都是老人,大部分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伊恩回忆道。2011年,伊恩将第一栋老宅装修完毕,开办了一家民宿。2012年,旧县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民居的修护工作也同步启动,此时很多村民开始返乡。 “他们回来可以自己做生意、撑竹筏、种果子、经营农家乐,现在年轻小伙伴也越来越多了。”看到这些变化,伊恩很开心,他的修护工作,也让人们感受到古民居的魅力和价值。很多人回到村里,修缮古民居,办起民宿,村里涌现出一批如“时间牧歌”等特色古民居民宿。村民们依托阳朔的旅游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不仅发家致富盖起了新房,更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民居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遇龙村和旧县村都是坐落在遇龙河沿岸的村落,都留有许多古民居。这些村庄坚持保护传统村落完整性、促进活态传承,在保护改造中做到既能反映传统民居特点,又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传统村落、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模式,打造“旅游+产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以前的路不好走,下雨天泥泞不堪,晚上漆黑一片。如今交通方便,到处都是水泥路,路灯、水沟、排污管道、化粪池都修好了。以前甚至没有自来水,现在每天都有人处理垃圾。”伊恩说,他晚上喜欢散步、骑着自行车寻找山水间的人文记忆。“这几年变化特别大,因为经常和村民一起吃饭聊天,老百姓都说自己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大家都盖起了新房子,村子建设得很漂亮。政府把村子清理干净,种了各种植物,还建了很多美丽的地方,乡村风貌有很大的提升。”伊恩喜欢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老宅,还有这里的风土人情。 近年来,阳朔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五清五拆五建”工程,许多农村地区和旧县村一样实现了美丽蜕变,形成“山水田园+乡村风貌+精品民宿”整体提升的“阳朔模式”。 物质富有的同时,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富足,党支部带动村民转变思想观念、生产方式,改变居住环境、陈规陋习。“现在这里的治安好,我家里从来不锁门,非常安全。因为我的朋友们会经常来和我吃饭,有时候我回来,他们已经做好菜等我了。”伊恩感叹道,他深刻体会到了农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十几年的生活已经让他完全融入这里,村民都和他称兄道弟。他的脸上永远充满笑容。“我真的太爱这里的人了,他们特别善良、淳朴。” “我爸妈曾非常担心我一个人在中国,后来我买机票把他们接过来,村里每户人家都轮流请我们吃饭,就像老朋友聚会一样,他们就放心地回去了。”伊恩笑着说道,“我曾经告诉自己,如果在这里过得不开心就马上离开,但是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 “我非常享受在这里的生活” 本报记者 邵玉姿 |